徐泽: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 推进沪港合作新发展

发布者:苏灿发布时间:2020-10-10浏览次数:79

尊敬的梁振英副主席、许昆林副市长、张道根院长、陈启宗主席,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再次来到上海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我体会,这是第一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明确了“一国两制”的制度定位,肯定了“一国两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央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治理好的制度自信。全会还就坚持和完善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作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是我们在新时期做好港澳工作、推动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持续发挥沪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作用”,这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种体现。在这里,我想围绕“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促进沪港合作新发展”谈几点意见,和大家交流。

第一,要坚守“一国两制”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对于“一国两制”事业也是如此。那么,“一国两制”的初心是什么呢?就我的理解,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一国两制”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一是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二是促进香港和祖国的共同发展。这就是“一国两制”的初心。

邓小平在香港问题提出伊始就明确表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基于不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的立场,邓小平在第一次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就明确表示,中国将在1997年内收回整个香港,中英两国是在这个前提下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正因为如此,在中英联合声明里,中国政府宣布将于19977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不是收回,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很重要的区别),而英国政府只有一句话,承诺在19977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国;载入联合声明的有关对香港的方针政策完全由中国政府作出。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将于199771日开始,独立自主地行使对香港的主权。既然“一国两制”首先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那么特别行政区制度的首要功能就必须是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保障。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共同宪制基础构建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香港法治,首先是要维护这一宪制秩序。近几个月发生在香港的事情中出现了一种口号,叫“光复革命”。为此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恐怖手段,其目的就是要推翻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任何希望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下安居乐业的人们,唯有坚定地维护“一国两制”,维护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任何想要香港“开倒车”,想要改变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的图谋,注定是要破产的。

另一方面,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指出,之所以要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九七年之后五十年不变,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符合中国的切身利益的。所以我们讲‘五十年’,不是随随便便、感情冲动而讲的,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背景下,邓小平是把“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总体战略提出的。

可见,统一和发展,以及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一国两制”的初心。我们要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首先就要坚持这个初心不动摇。无论是解决当前“一国两制”实践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是推进沪港合作的新发展,都应该按照这个初心来把握前进的方向,也只有坚守这个初心才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

第二,要增强“两制”的互信和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第一届进博会上呼吁国际社会要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尚是如此,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更应如此。实行“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大家庭中来,从根本上清除了港澳和内地的合作障碍,至于三地间存在的具体制度和政策差异,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保留这种差异,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已经发挥并且还将发挥其特殊作用。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只要我们秉持邓小平在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时阐明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各方都能接受,二是不能笼统地怕变,内地和港澳在互信包容的基础上,就不难找到合作共赢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要做到“两制”互信包容,就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应当尊重和维护国家主体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尊重和维护这项根本政治制度,是尊重和维护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维护港澳法治、维护港澳居民切身利益的需要。在这个前提下,港澳才能借助内地广阔的市场、强劲的发展态势,为自身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力,破解经济民生的难题。同时,内地民众也应该切实尊重香港、澳门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尊重港澳居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就沪港合作而言,我们要充分彰显“一国两制”巨大的包容性与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沪港两地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把香港的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等优势同上海及长江经济带市场广阔、产业体系完整、工程建设能力和装备制造能力强大、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配合国家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发展战略。

第三,要推动“一国两制”实践开拓创新。

“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创造性构想,其实施无先例可循,创新是其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和路径。在“一国两制”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两地交流合作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是我们过去不可能想到的,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加以解决。在这方面沪港合作有过不少好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就曾创造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本世纪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就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沪港通”开创了操作便利、风险可控、稳妥有序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给沪港两地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作出了极具启示意义的示范。

目前,内地与香港的合作交流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规则机制衔接问题。我们全国港澳研究会在调研中发现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例如,在医院评价认证制度方面,内地医疗体系使用的是三级医院评审体系,香港医院采用的主要是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标准委员会认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卢崇茂院长告诉我,这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肝胆移植专家。在长期合作办医的过程中,他发现,相比澳大利亚的认证,内地“三甲”医院认证标准更高。但由于内地“三甲”标准尚未获得国际认可,不为多数香港人所认识,也不利于香港以及国外对内地医院进行投资。港澳及外籍人士在内地就医时,由于大多数内地医院没有取得国际认证,也难以使用在境外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其他领域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现在我们两地合作中碰到的问题,大多数集中在规则机制的衔接上。其实,就我个人看来,规则机制衔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

上周,韩正副总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切实抓好推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这个关键环节,加强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深化沪港合作也应该在“软联通”方面有新探索新举措。要不断加大包括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保标准、投资保护、投资贸易便利化等在内的规则与制度对接,大胆改革一切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今天,在新科技革命日益促进生产力突飞猛进和生产关系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沪港合作要在为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走出新路子,不仅需要用好当年创造的经验,更要在进一步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的规则、标准的同时,创造出我们的新标准新经验。我们应当有这个信心和志气。

第四,要积极培育“一国两制”新文化。

任何一项制度要落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都必须厚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国家重要制度也必然如此。正如习总书记在有关“一国两制”等系列重要论述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国两制”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异。理解“一国两制”,实践“一国两制”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这块土壤。我们应当在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去写好“一国两制”这篇新文章,讲好“一国两制”新故事。

可以肯定地说,新时期深化沪港合作离不开深化两地的文化交流合作。相互信任是建立在对共同文化基因的认同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具有共同的自豪感和传承的使命担当上的。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联接港澳同胞和内地民众的纽带,培育由爱中华民族文化进而爱中华民族,继而爱国的深厚感情,实现“民心相通”,加强港澳居民和内地民众的团结。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当围绕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完善相关的教育制度和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特别是要正视长期以来香港在国民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关心、引导、支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沪港合作和“一国两制”实践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开辟更加长远的未来。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2019年沪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主旨发言稿整理)